新发展、新格局,需要新技术、新突破,当新技术、新突破发生时,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,自然而然地加速而行了。
春日的北京,即将进入全国两会时间,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3月5日在京召开,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将于3月4日在京召开,市场在预期“两会”的热点,而市场自身的热点也必然被“两会”所关注。
春节前,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上的突破,引发了资本市场重估中国科技资产的热潮,而更具实际影响的是,由于中国版通用大模型的高质量、低成本和全开源三个特点,一股人工智能“接入”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。
如果一切顺利,这将意味着中国经济本身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,而生产力的提高,正是经济内生增长的应有之义。
值得关注的是,这一次的人工智能“接入”潮,既是“自下而上”的,也是“自上而下”的,市场企业不仅主动积极地拥抱了“人工智能+”,政府层面也给出了“把握主动权”,积极接入“人工智能+”的新要求。
2月25日,李强总理到中国电信、中国联通、中国移动所属企业调研科技创新工作。调研中,李强指出,三家企业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,“要积极抢抓机遇,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,深入推进‘人工智能+’,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,赋能千行百业。”
事实上,这三大运营商已经在全面接入DeepSeek开源大模型,并在多场景、多产品中实现应用。不仅运营商,各行各业对人工智能的接入都呈现出加速部署的势头,根据不完全统计,当前正在部署接入的行业包括,IT行业、金融行业、汽车行业、医疗行业、教育行业、农业、交通运输和物流行业等等。
银行和券商,把“人工智能+”应用在智能合同质检、信贷审核、客户服务和投研分析等场景上;汽车厂商,将通用大模型应用在智能交互体验提升和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开发上;华为云、腾讯云等云服务平台,也在与DeepSeek合作,优化模型推理服务。
“人工智能+”的进行,不仅在各行各业引发接入热潮,而且大、小企业都在行动中,国有企业、民营企业都在接入中,更加重要的是,企业家的信心由此改变,新的技术红利,刺激了企业家们创新和试错意愿,企业家精神为之一振。
这一场人工智能的“接入”潮,就是一次供给侧的技术革命,而且这场技术革命才刚刚启动,最后能够实现的智能化社会场景,可能会远远超越当下所有人的想象。
客观地说,“人工智能+”对供给侧,对于社会生产和服务效率的提升是巨大的,但是,对于需求侧来说,则包含了更多不确定性,既有可能缓解需求不足,也可能加大需求不足。
AI的应用,可以催生新产品、服务和商业模式,创造新的市场需求,也可能由于大幅提高生产效率,供给能力迅速增长,导致供过于求;AI会创造新的高技能岗位,提升整体收入水平,间接拉动需求,也可能替代大量中低技能岗位,导致部分人群收入下降或失业,抑制消费需求;AI可以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,释放更多资源用于消费和投资,促进经济增长,但企业和资本也可能更倾向于投资AI技术研发和自动化设备,而非扩大消费市场或提高劳动者收入,也就可能导致需求增长滞后于供给增长。
正因为人工智能“接入”潮下的新格局对经济的影响是双向的,所以如何平衡技术应用与社会经济政策就更加重要。如何最大化地发挥AI的积极作用,并缓解AI的负面影响?政策制定就变得尤为重要,而这也是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最关注的话题。
无论如何,人工智能“接入”潮下的新格局,已经势不可挡地来到了,“努力抢占制高点、把握主动权,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,更好培育新质生产力、推动高质量发展”,积极拥抱,是唯一的选择。
责任编辑:徐芸茜 主编:公培佳